| | 栏目 学术论文 | 阅读

再论“天人合一”

      “天人合一”,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和意识,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句话、或者是这种思想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,还有的说是出自北宋张载,其实张载只是后后者,通过查阅大量资料,其实商周时代甚至之前,在人们祭天、占卜的行为中,怀敬畏之心态已经强烈的产生了这种想法,于是“天人合一”的概念形成了,其实古人最早的是天、地、人合一的思想状态,随时俱易,人们简化为“天人合一”,原因还是方便说读,以至于古代的文献中能看到的只有这四个字,而不是“天地人合一”。下面我将个人认识通俗的表述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 很多古代、近代的专家以睿智的思辨执性,对“天人合一”之释义可谓丰富万千,更著述了许多文章,左右不浊,洋洋洒洒,到了当代,很多国学小师、大师们,用儒、道、法、释等思想或者自己的所学,结合现代社会,辩证的著文大论,一些媒体也多提这句话,一时间,妇孺皆知此词,加之又为成语,自然被人们知用的越来越多了,现在也有了天人合一的游戏,“天人合一”可谓当红之语。

        其实,我们要了解一个成语、一句话,关键是要究其出处,:
        首先从祭天的角度讲“天人合一”,这是古人对冥冥中不可知力量的崇拜与肯从,认为天决定人的一切,人要顺天而行,祭祀敬拜是为了得到天地的护佑,这是一个很感性的想法,这个想法没有什么错误,因为那个时代古人比较茫然,风雨雷电、水火地动等自然灾害致使他们惊慌失措,祖先们也真不易啊,他们没有科学的认识和思想,所以只能如此,一些人厥词大放,嬉鄙怨怪他们无知,如果把你放到那个时代,你也许只能活上几年,古人吃穿不全,努力生存,在极为酷劣的环境中顽强的活下来,不就是为了以前、现在和未来吗?但是这种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有点不切实际,但也不敢妄作评论,毕竟时代不同,但人有信仰还是不错的。
        再就是从占卜的角度来讲“天人合一”,提到占卜,就要说易学,说易不能不说三才,三才即:天、地、人,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;兼三才而两之。”《三字经》:“三才者,天地人。三光者,日月星。”易学还准确的说明了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间的关系,天有天“道”、地有地“道”、人有人“道”,所谓“道”就是规律,也没有什么迷信之说,更没有唯心之说,天之道“始万物”、地之道“生万物”、人之道“成万物”,如“成万物”的人通过天之道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,准确的定位时间把握住了气候的变化;而人之道运用天之道对地之道的变化、以及地之到对天之道的变化,也得出了很多神奇的预测规律,对于观测雨水、地震、风雷等自然现象有很好的预测规律;得论:生成乃天地之道,实现乃人之道。为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明晰之“道”,《周易》以三才之理,将两个三才结构演化而成六爻八卦,将天、地、人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和细节装进了卦里,用一系列的符号,配上代表万物类象的干支易字,体现出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,而这个过程不知道古人费了多少心血,总结运用了多少规律,一代代的细密斟算和完善才得以如此,以阳爻、阴爻相配合,三个爻组成一个大卦细分为八个卦,六个爻组成一小卦形成八八六十四卦。但皆因“兼三才而两之”方成卦,为什么六爻中五爻的信息这么重要,也是三才人为中的的原因,为什么离卦和坎卦是中心,也是因为天地乾坤两卦直接的变化(以后我会在我博客中说明水、火两五行是核心,它们左右着其它三行)。《庄子》:“天地者,万物之父母也。”因此人们在努力的追求天地人合一,其实就是想能够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,能活的更舒适和坦然,所以“天人合一”就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和愿望,更是一种目的,而达到目的需要“工具”,《周易》便是古人理想的“工具”,所以不必浮想联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人、动物、植物等和太阳、地球、月亮等恒星的结构原理是相同的,都具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的属性,也都被包含在此五行之中,因此也决定了它们基本运动规律是一样的,是合一的。所以掌握天地人之间的变化规律,是可以解决很多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,而这个课题也很容易会被忽视,关键是科学家们都在靠仪器执着的进步着,可是用天地之间的规律,完全可以明晰很多的事情,如下例:当美国天文学家2005年7月29日宣称他们发现了第十大行星,并暂命名“2003—UB313”的消息后,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立即向华西都市报报料称:“早在65年前,第十大行星就被四川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《易经》八卦推测出来了!当时还得到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评审,轰动了天文学界。”1930年1月,当时只有27岁、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四川人刘子华发现,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。他依据这个关系,经过反复运算,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,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.424克,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,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,写成题为《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》的论文,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,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。论文获得了巴黎大学天文学家的一致赞赏。1938年,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。1999年9月29日,就在刘子华先生百年诞辰之际,英美科学家用在太空飞行了27年的“先锋10号”宇宙探测器发现“一个新天体正围绕着太阳运行”,再次证明刘子华的预言。英美科学家公布的各种参数与刘子华当初推算的参数竟惊人地相似。美国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八卦相比,能让其望尘莫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对于“天人合一”论,古代也出现了一些一知半解,但敢于赋论的哲人,如董仲舒的谶讳神学观,“以类合之,天人一也”是他自我臆说,实则论证不足,他还提出“道之大原出于天”,为封建社会君王摇旗呐喊,他讲君臣关系应属天人之道,夫妇关系也是;还有张载的一些唯心和唯物均有的思想;可圈可点的是荀子的思想,他对天人合一的定义是,人要察乎天地,进行约束和改造,谈何容易,虽然态度积极,但是有点彪猛之想,来场大雨,就能冲没了你,但适当的合乎乾坤之道的做些改变,还是很可行的;庄子的理念是完全顺应天地自然,有点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,这一点也不可,《易传》提到:天人调谐,这个观点还是以比较乐观的心态,用科学有效的实践规律,来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,可以说这个论点是最切实可行的,事实上天地之间是人类生存基本,如果大肆破坏自然,会引发严重后果。我们国家大力提倡保持生态平衡,是极为明智之举。《周易大传》:“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”、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”,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,改变和顺应自然应该共同进行,应调谐自然状态使人类活的舒坦,所以要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,正确掌握天地人之间的规律,以求美好的生存于和谐天地间。

 
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ahlizhiyi.com/lunwen/2013020611.html